主理人 :「搞钱学姐」雪姨
嘉宾:梦婷
编辑:贝拉,杰克逊
我是梦婷,名字的寓意很特别。
指向一种“不停追逐梦想”的坚持,这也成为我一路走来的内在信条。
作为典型“小镇做题家”,我其实从小对“搞钱”这件事,就有独特的敏感度和热情。
高考结束后,同龄人忙着放松玩乐,我却跑到电脑城兼职卖电脑。
大学时期,我在社团活动中穿梭,还忙着抓住各种生财机会,比如卖四六级收音机,或者帮学长卖尼泊尔的饰品。
我从不是那种“谈钱色变”的人,相反,赚钱能带给我一种成就感。
反复尝试各种渠道和方法,既让我觉得有趣,也让我发现,哪些方向更适合自己。
赚钱的方式有千万种,但对搞钱的热爱和主动尝试,才是真正的驱动力。
-1-
逃离银行“铁饭碗”,
PPT和向上汇报,真的没意思!
毕业后,我揣着工牌,踏进国有银行IT项目部的玻璃门时,真实体会到了什么叫“小镇逆袭”。
站在陆家嘴的落地窗前,俯瞰黄浦江,员工宿舍的五星级配置、同事们举手投足的精英气质,让当时的我觉得——人生巅峰不过如此。
到第三个月,这种新鲜感开始褪色。每天对着电脑写PPT、改PPT、再向上汇报,流程精确得像流水线上的机械臂。
说实话,我常盯着满屏流程图问自己:“这算创造价值吗?”
你懂的,那种被卡在巨型系统里的无力感,就像穿着不合脚的皮鞋走长路——看似体面,实则煎熬。
家里人却不看好我的选择。当我把离职念头告诉妈妈时,她急得差点摔了电话:“祖坟冒青烟才进银行,你现在要折腾什么?”
其实我完全理解她的焦虑,毕竟这份工作,集合了稳定、高薪、体面三大优势。
不过最终让我咬牙递辞呈的,是发现自己在舒适区越陷越深——就像温水里的青蛙,再不跳出来,就来不及了。
-2-
从做IT到搞公益,
改变社会,不是说说而已!
离开银行后,我尝试过地铁站引导员、社区清洁这类公益活动,却总觉得使不上劲。
捡垃圾不需要IT技能,维持秩序也用不上项目管理经验。于是,我萌生了一个想法:为什么不让年轻人的特长和兴趣,成为公益的支点?
“爱趣职”就这样诞生了。
我们策划的“无视觉体验”活动中,参与者蒙眼走盲道、用触觉辨认物品,短短两小时,白领们深刻理解了盲人群体的困境。
环保课堂里,孩子们用快递箱做手工时,有个男孩举着歪歪扭扭的机器人说:“原来垃圾也能变宝藏!”
公益不仅是帮助别人,更是一场自我修行。
与他们接触时,我学会跳出自己的小世界,去重新审视生活。
我们的团队是个草根组织,但在过去6年里,几十个年轻人,利用8小时外的零碎时间,累积贡献了上万小时的实际行动。
正是这些点滴努力,推动着微小却扎实的社会改变。
-3-
大厂打工,吃“垃圾”?
外卖重新定义,快节奏≠烂饮食!
做公益的日子,意义感爆棚,但终究绕不过现实问题——生存。
积蓄耗尽后,我不得不暂停公益项目,转而寻找一份稳定工作,来维持生活。
于是,我加入饿了么,担任部门总监的助理。
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行业,各种新鲜、快节奏的职场现象,开始冲击我对工作的固有认知。
每天的工作节奏,让我感到震撼:开不完的会、电话不断响,整个部门一直忙碌,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。
有一次,总监点了麦当劳外卖,从中午12点,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,连动筷子的时间都没有。
当我看见程序员,把大半包调料倒进米线汤时,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:难道这就是互联网人的生存现状?
每天穿梭在外卖盒堆成的小山间,我心中的疑问愈发清晰:为什么快节奏,必须与低质量饮食划等号?
这个执念在某个加班的雨夜,破土而出——我果断提交辞呈,带着笔记本走遍所有菜市场,试图在烟火气里找到答案。
中式餐饮的千年智慧,与现代营养学,不断在我脑中碰撞。
期望与实践,最终凝练成一幅全新的创业蓝图——做有温度的健康餐,让每个忙碌的职场人,打开餐盒时,都能感受到被妥帖照顾的安心。
-4-
怀孕、成为母亲,平台价格战,
餐饮创业路,终止。
我的餐饮创业之路,并没有持续太久。
2019年,种种现实问题,我不得不为这段尝试画上句号。
张江的团餐平台,以价格战疯狂收割市场,而我腹中的新生命,也在悄然改变身体的重心。
团队里,没有能替我冲锋陷阵的商务伙伴——每次挺着孕肚,穿梭在客户谈判和油烟蒸腾的后厨之间,我摸着肚子都能感受,心跳声与自己的疲惫共振。
最终我在产房门前,交出了一份充满不舍的答卷:亲手关闭店铺。
尽管关店意味着放下,但命运总在转角处,递来新的礼物。
当我开始习惯,每天对着镜子观察隆起的腹部时,一种奇妙的期待感,逐渐抚平了创业的遗憾。
预产期临近的夜晚,我常摸着胎动微笑——这是我生命里第一件,无需数据验证的“完美作品”,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,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成果。
然而新晋母亲的身份,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。
女儿出生后,湿疹在她娇嫩的皮肤上,肆虐出溃烂的红痕,每次看到都心疼得不能自已。
无数个凌晨三点,我抱着哭闹不止的她来回踱步,看窗外月光从东边游走到西边。
我独自承受着产后抑郁的漩涡——婆媳矛盾的暗礁、亲密关系的裂痕、睡眠不足的疲惫,织成一张窒息的网。
有很多时刻,我甚至怀疑,自己能不能撑下去。
当女儿湿疹消退后,第一次搂着我的脖子说”妈妈香香”,那些近乎绝望的日夜,突然有了意义。
时间竟在不知不觉间,将两个生命熔铸成最坚实的羁绊。
-5-
母婴赛道突围,
踢被子踢出千万级生意!
在那些哄孩子入睡的漫漫长夜里,我攥着被角的手突然停住了,怀里的小家伙,又一次踢开了被子。
这个重复了上百次的场景,竟让我萌生出改变人生的念头——为什么不自己做个母婴品牌呢?
当我终于走出新手妈妈的困境,就毅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。
我把那些辗转难眠的焦虑、那些渴望母婴产品真正解决问题的执着,全部浇筑在这个寓意“安睡整夜”的名字里。
妈妈们值得完整的睡眠,走好育儿第一关。
于是在第一款产品的开发上,我决定从最痛的“踢被子”难题入手。
“组合式睡袋”的灵感,在婴儿床旁疯狂生长——基础分腿睡袋+可固定小被子,解决妈妈反复盖被的问题
这款产品的研发过程,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。
从用草图绘制自己的想法,到向宝妈朋友们征求反馈,再到联系工厂制作打样,一次次调整优化,力求让每个细节,都贴合妈妈和宝宝的真实需求。
为了确定材质,手摸面料摸到指纹都快秃了,最终才选定了超柔竹棉纱布。
当首批产品真正上线时,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。
流量少、销量低,看着纹丝不动的库存数据,我才惊觉创业的残酷法则——好产品只是入场券,读懂用户才是真正的通关密码。
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又开始重现,只不过这次困扰我的,不再是孩子的夜啼声,而是如何让真正需要的人,看到我们的用心。
只要我们的双手,始终贴着妈妈们的心跳,每个深夜的焦虑,都能在黎明前找到答案。
-6-
念头一转,黄金万两
打开世界的育儿包
创业路上,最怕的不是失败,是你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。
我曾经也是信心满满,把产品做得漂漂亮亮、包装讲究得像送礼,满怀期待,上线淘宝双十一的创业者。
自己却眼睁睁看着,整个店铺一个订单都没有。
我按部就班地做了产品、注册品牌、找大厂代工,结果不仅卖不出去,还欠了朋友一笔投进来的启动资金。
为了让这批货动起来,我试过短视频IP打造,想自己做博主带货;也试过请团长帮我卖。但凡能想到的办法,我都试过一遍,效果寥寥。
国内母婴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,当货架上的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时,我抱着样品的脚步,突然转向。
跨境电商这片海域,或许正涌动着,我们未曾察觉的潮汐。
2023年母婴展会上,我偶然接触到希音跨境平台,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——海外市场,对高品质的母婴产品,仍然存在需求。
我们的组合式睡袋,解决了跨季节保暖难题,竹棉抗菌面料,兼顾了敏感肌需求,让这些从中国仓库出发的包裹,正在成为全球育儿家庭的深夜守护者。
希音的全托管模式,对我们这种小团队非常友好,单店日销可达500件。这一次,我终于从“库存地狱”里逃了出来,店群年流水破千万。
解决从物流,到流量获取的大部分问题后,就像突然卸下压在肩头的三座大山。
我可以把绝大部分精力,放在选品和产品开发上,设计图开始长出翅膀。
每次收到”求加大码数”的英文留言,我和设计团队连夜校准版型,这种被真实需求鞭策的节奏,比任何商业计划书都来得刺激。
每个深夜的越洋邮件往来,都在重塑我对“用户需求”这四个字的理解。
所以,现在只是起步阶段。我们开始在各大平台,试水半托管模式,同步筹备品牌独立站。
虽然过程像重新学走路一样艰难,但至少能确保,每个产品详情页,都完整讲述着我们的初心。
跨境这条路最迷人的,不是眼前的订单数,而是当你把不同肤色的宝宝,都装进同一个睡袋时,突然触摸到了创业的本质。
真正的航海家从不抱怨风浪,他们只会在罗盘上,刻下新的航向。
-7-
创业马拉松生存铁律:慢就是快
这些年,我学会将难题,放在时间轴上丈量。
当库存危机像山一样压来,就提醒自己,往后站十年再看。
我也逐渐习惯,把机会摊开在地图上观察,仓库的积压品,换个经纬度,可能就是爆款。
时间和空间从来不是敌人,而是留给实干者的画布。
现在的我,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我希望自己的经历,能为其他创业者,提供一点启发,无论是如何面对瓶颈,还是如何调整心态。
创业就像一场马拉松,节奏比速度更重要,跑稳了,才能把激情推进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