窝俱网正在升级中,更多功能与服务,敬请期待!

吴恩达:每月打造一家AI公司,把场景打穿,比什么都值钱

当AI巨头们的模型参数“卷”得火热时,那么又有谁在真正“卷”价值?

上周 GPT-5 上线时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,争议就跟着来了。有人说发布会的图表数据有误导性,社区里“chart crime”的吐槽刷了屏,连 Sam Altman 自己都在 AMA 活动里承认,这次上线确实“有点坎坷”,甚至不得不让之前的 4o 版本临时回归应对用户抱怨。

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,其实戳中了当下 AI 行业的一个痛点:模型参数越卷越大,技术迭代越来越快,但大家心里越来越没底——到底什么样的 AI 才算真正创造了价值?

就在大家围着技术“烟花”啧啧称奇或摇头叹息时,AI领域的“老江湖”吴恩达,却早已调转船头,埋头干起了更“土”的活儿。他最近在播客专访里的说道:

“我现在每天琢磨的,不是什么模型参数又刷新了纪录,而是这个想法有没有扎进一个真问题?能不能无缝塞进现有的流程里?AI到底能不能在这里真正干成点事儿?”

这位曾经的斯坦福AI教授、Google Brain的奠基人、深度学习的全球布道者,如今的身份更像一个“AI落地包工头”。

他主导的AI Fund,不是什么传统风投,更像一个“AI公司制造车间”——平均每个月就能和团队从零开始打造出一家新的AI初创公司。

他的秘诀?极其朴素,又极其锋利:

“就看一件事:这个场景,够不够‘深’?”

 

 

从“实验室里的天才”到“产线上的老师傅”

吴恩达的履历金光闪闪:在斯坦福训练神经网络开直升机悬停,是强化学习的先行者;在谷歌说服拉里·佩奇启动Google Brain,是早期大模型规模化应用的推动者;在百度,更是把AI技术实实在在推向了产业一线。

按说,这种级别的“技术大神”,该整天泡在算法前沿才对。但他变了。

现在 AI 缺的不是聪明脑袋,缺的是落地的“硬逻辑”,他在访谈中一针见血,很多人还在纠结“AI能不能做到”,我们已经逼着团队问下一个问题:你做的这东西,是真解决了问题,还是只是个没人用的酷炫玩具?

这种转变,不是看轻技术,而是“看透”了技术。实验室里的突破令人兴奋,但真正的价值,必须扎根在具体业务的土壤里。

“制造车间”模式:三个月,见真章

AI Fund玩的和别人不一样。它不投“PPT创业”,而是亲自下场,和创始人一起“抡起袖子干三个月”。这三个月,核心目标就一个:

搞出个能跑、能给人用、能看出效果的原型来!

吴恩达特别强调:“现在做个初步验证的原型,成本低到吓人,几千美金、两三天就能搞定。失败了?太好了!至少我们知道了此路不通,省了大把冤枉钱。”

他管这叫“快速试错,低成本排雷”

这种“实干派”作风,让他们的原型项目成功率(能进入下一阶段)高达75%,这在九死一生的创业圈堪称奇迹。

举个“车间”里的成功案例:Landing.ai 和富士康的合作。没扯什么“工业4.0”的宏大概念,就死磕工厂里最疼的几个点:质检不准、产线僵化、供应链调度混乱。用AI视觉精准揪出产品瑕疵,优化生产排期,打通供应链数据。刀刀砍在成本的肉上,效率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。

吴恩达的“灵魂三问”:你的场景够“深”吗?

“场景够深”听着玄乎?吴恩达在访谈里掰开了揉碎了讲,核心就是三个硬指标,像三把尺子量出真价值:

第一问:任务够不够“小”?

 

别一上来就“AI+医疗”“AI+教育”,大而空没用。我们专找那些能钉在用户“待办清单”上的小钉子,吴恩达说,比如:怎么让客服回邮件快一倍?怎么帮急诊医生5分钟写出病历初稿?怎么自动生成适合不同学生的数学练习题?问题越小、越具体,越容易扎进去!

第二问:有没有“长个儿”的空间?

“第一版糙点没关系”,吴恩达看得很开,关键是你得让我看到,它能不能从“凑合用”一路进化到“真好用”?

那种做完原型就卡住、没法再优化的“浅坑”,他扭头就走。真正的好场景,得能让模型准确率从50%爬到80%,再冲到90%甚至更高,给技术和商业的成长都留足后劲。

第三问:能不能自己“跑”起来?

“最好的AI产品,得像拧开水龙头就出水一样自然,”吴恩达打了个比方,“它得能自己转,别老要人伺候着改参数、调数据、当保姆。”

理想的AI不是重建一套流程,而是丝滑地嵌入老流程,悄悄把那些费时费力的脏活累活干掉。

他举了个接地气的例子:给女儿做的乘法练习小工具。几小时捣鼓出来,用手机语音出题、互动。技术简单吧?但它真解决了家里陪娃学习的痛点。

还有那个帮医生写研究文档的项目,把原本团队吭哧吭哧干九周的活儿,压缩到AI五分钟出初稿,医生只需审核润色。

省时间、少犯错、真正融进日常节奏里——能做到这三点,这口“井”就算挖深了。

反过来,那些“不够深”的场景,往往长这样:

  • 看着酷炫像个Demo,真用起来效率感人;

  • 像个“祖宗”,得专人伺候Prompt、修数据;

  • 目标模糊,纯粹在“秀肌肉”,不知道解决啥实际问题。

对这些,吴恩达的态度斩钉截铁:“原型一做,立刻见分晓。感觉苗头不对,掉头要快!”

慢拿钱,快动手:创业者的新生存法则

在AI创业圈烧钱成风的当下,吴恩达却念起了“反经”:

“现在用AI做个原型验证,便宜得很,几千块顶天了!与其花几星期写天花乱坠的商业计划书去忽悠投资人,不如先撸起袖子,花半天时间做个能用的初版出来试试水!”

他观察过形形色色的创业者,发现决策速度能差出10倍:“有的创始人,15分钟就能拍板试一个点子;有的呢,非得写文档、拉会、研究几周…时间就这么溜走了。”

在瞬息万变的AI战场,速度就是生命线。

AI Fund每月“出厂”一家新公司的节奏,靠的就是这套“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”的打法。用最低成本验证方向,行就猛踩油门,不行就立马刹车——“要败,也得败得快!” 这样团队才不会被拖垮,才能腾出手抓住真正的好机会。

落实到产品上,他坚持原型必须能“喘气”的原则:我们不求第一版多完美,但它必须能真干活,得让哪怕一个客户觉得“哎,这玩意儿帮我省了一小时!” 这种最朴素的反馈,比一万份市场报告都值钱。

结语:AI的黄金时代,属于“挖井人”

当整个行业都在仰望星空,畅想AGI如何改变人类命运时,吴恩达却始终盯着脚下的大地。他很少谈那些宏大的科幻叙事,总是强调:

不是AI会取代你,而是会用AI解决问题的人,会取代那些不会用的人。

能真正用好AI的人,核心本事不是懂多少算法,而是精准找到那口值得深挖的“井”——一个具体的、能持续优化的、能融入真实工作流的痛点。

他打造的AI Fund,就像一台精密的“价值筛子”,滤掉那些浮在表面的技术泡沫。手握数亿美元,不投概念,只投能扎进具体场景的“铲子”:让客服响应快一点,让生产线顺一点,让老师备课轻松点,让医生写病历省力点。

这也值得每一位AI创业者思考:你选的这个场景,挖下去,到底有没有“深水”?

技术可以一日千里,但价值,必须一寸寸从真实的土壤里长出来。 与其追逐下一个炫酷的模型,不如静下心来,好好挖一口属于自己的“深井”。这也是红熊AI正在做的事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红熊AI

他在小红书,仅用一招,帮品牌从0年销到1.2亿
« 上一篇 2025-08-14 19:22
投资约23亿!比音勒芬新总部,未来广州番禺新地标
下一篇 » 2025-08-14 19:22